太陽宇宙觀對地球影響之探討

2009083021:08

冥王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跳過字詞轉換說明

冥王星
發現史
發現者 克萊德·湯博
發現時間 1930年2月18日
軌道參數
平均半徑 5.91352×109 km
偏心率 0.24901
公轉周期 248年197天5.5小時
會合周期 366.74天
平均軌道速度 4.7490 km/s
軌道傾角 17.1449°
衛星數量 3
近日點 4,436,824,613 千米
(29.658 340 67 天文單位
遠日點 7,375,927,931 千米
(49.305 032 87 天文單位)
物理特性
赤道直徑 2344 千米
表面積 1700萬 平方千米
質量 1.290×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1.1 g/cm3
表面重力加速度 0.6 米/秒2
自轉周期 6天9小時17.6分
軸傾角 119.61°
星體反照率 0.30
逃逸速度 1.22 km/s
表面溫度 最低 一般 最高
33K 44K 55K
大氣參數
氣壓 0 - 0.01 kPa
90%
甲烷 10%


冥王星,正式名稱134340號小行星,是太陽系中已發現的第十大圍繞太陽旋轉的天體。它於1930年2月18日被發現,並以希臘神話中的冥王普路托(Pluto)命名,中文意譯為冥王星。起初,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第五號決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dwarf planet)。而在2008年6月,國際天文學會再將冥王星做為子分類類冥矮行星(Plutoid)的原型[1][2]

[編輯] 發現

藝術家筆下的冥王星及衛星凱倫。1930年被發現後冥王星一直被當作行星,至2006年才被歸類為矮行星。

之前多次搜索冥王星失敗的原因是它比人們預計的要暗弱得多。在1919年,天文學家休姆遜曾以攝影方法紀錄到冥王星,但其中一張照片中的冥王星像在污點上,在另一張相片中冥王星則靠在明亮的恆星附近,結果沒有被發現。

1894年美國亞利桑那州天文學家帕西瓦爾·羅威爾建造了以其名字命名的羅威爾天文台。他試圖在那處搜尋一顆可能存在的新行星,一顆攝動海王星公轉的天體,稱之為「行星X」。羅威爾計算出了那顆行星的所在位置,然而在他有生之年卻未能找到這顆行星。

1916年羅威爾去世後,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繼續在羅威爾天文台進行搜尋,把在同一天空、不同時間拍攝的照片底片,在背後燈光的照射下輪流先後顯示,就會看到所有的恆星都沒有變動,只有被拍攝到的行星會有位置變化,這樣就能發現行星小行星

1930年1月18日與23日,湯博在雙子座拍攝兩張照片,在這兩張照片上發現一個移動的小點,從而發現冥王星。他在同年2月18日公開這項發現。

[編輯] 漫長的公轉

冥王星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59億公里,是地球與太陽平均距離的40倍。而且,它環繞太陽運行的速度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因而要花上248個地球才能圍繞行太陽一圈。冥王星於1989年9月5日通過近日點(下次為2237年9月16日)、並將於2114年2月19日過遠日點(上次為1866年6月6日)。

冥王星的軌道是一個非常扁的橢圓,在遠日點約有74億公里;近日點也有44億公里。另外,軌道偏心率較大,使冥王星有時比海王星離太陽還要略近一些(例如在1989年1999年2月9日),但冥王星不會因軌道與海王星相交而與之碰撞,因為冥王星的軌道和海王星軌道相比是傾斜的,冥王星近日點時的位置在海王星軌道「上方」,距離海王星軌道3.78億公里以上。

[編輯] 小小世界

1988年6月9日,冥王星剛好運行到一顆恆星的前面,根據恆星被遮掩的時間,天文學家們測定冥王星直徑約2344公里,比月球還要小,其質量也只有月球的五分之一。所以冥王星是個小小的世界。

冥王星離太陽極其遙遠,因而在冥王星上看到的太陽,也只是一顆普通的恆星而已。即使是最靠近太陽的時候,它所獲得的太陽光也只有地球的九百分之一,所以冥王星十分寒冷(從-212℃到-234℃)。

[編輯] 表面溫度

冥王星的表面溫度為43K,低於其衛星凱倫的表面溫度。科學家認為冥王星表面存在「反溫室效應」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種理論模型認為,陽光將冥王星表面的氮冰加熱成為氣體,從而沒有加熱到冥王星的表面[3]

[編輯] 行星地位的爭論

冥王星由於尺度小(比其他八大行星小得多)、軌道扁長,許多人對它能不能算一顆真正的行星表示質疑:

  • 其它的一些天體,例如小行星2060(喀戎)的軌道與冥王星十分相似。
  • 太陽系中的一些行星有著7個比冥王星更大的衛星,包括月亮。
  • 在海王星外有一沿軌道運行的天體帶——古柏帶。許多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就是這一軌道帶上最大的天體之一,並相信海王星是最後一顆「真正的」行星。

有說冥王星擁有衛星—冥衛一(凱倫),因此它該做行星論,但天文學家及其後相繼發現小行星243(愛達)等部份小行星同樣皆有衛星,所以擁有衛星被認為不再是判定行星的標準。

1998年曾有建議把冥王星剔除太陽系行星之列,但當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否決。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通過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2006年9月7日,國際小行星中心把已知或即將成為矮行星的天體賦與編號,冥王星現編號為小行星134340號。2008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再次將冥王星劃為類冥矮行星的原型[1],為矮行星項下的子分類。

[編輯] 衛星

冥王星、凱倫、尼克斯和許德拉的大小比較

冥王星現有三顆已知的天然衛星

冥衛一名為Charon(凱倫),於1978年被現。據天文學家計算所得,它與冥王星形成了一個雙行星系統:它們的質心在冥王星表面以外。

2005年5月哈柏太空望遠鏡發現S/2005 P1及S/2005 P2兩顆冥王星的新衛星,並於翌年6月底的國際天文學合會會議上命名為Nix(尼克斯)Hydra(許德拉)

[編輯] 對冥王星的探索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2006年1月17日發射無人探測船新視野號,對冥王星及古柏帶進行探索任務。

在制定這探索計劃與發射探測器當時,冥王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尚未有人造行星探測器到訪的行星,但有點諷刺的是當探測器經過漫長的旅行成功到達目的地前,冥王星已於2006年8月24日被列入為矮行星。當然,冥王星的等級劃分並不會真的影響到探索任務本身。

[編輯] 東亞各國對冥王星的命名

在該星體被發現之後,日本人野尻抱影於1930年以意譯建議命名「冥王星」,東亞多個使用漢字的國家大抵也以冥王星來命名:

  • 中國1933年採用「冥王星
  • 日本1930年京都天文台就開始用「冥王星」一詞。東京天文台當初使用「プルートー」(「Pluto」的音譯),至1943年採納漢字名稱「冥王星」。
  • 韓國朝鮮均使用「冥王星(명왕성)」
  • 越南則使用「閻王星」(Diêm Vương Tinh, 漢喃: Sao Diêm Vương)作漢字名。使用國語字來書寫漢越詞產生了一些有關詞彙的來源混淆問題,因為漢語及漢越語同時存在大量的異義同音字。例如「明」與「冥」均書寫成為「minh」,所以「minh」這一字既可解作「明亮」,亦可解作「陰暗」兩個相反的意思。(雖然『冥』一字已經甚少使用)可能正因為這個原因,冥王星的越南語寫法並非如其他同屬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一樣作「Minh Vương Tinh」(冥王星),而是基於佛教和印度教的神「閻王」而改稱「Diêm Vương Tinh」(閻王星)[來源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