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神還虛 超出三界---天人合一

2013111513:04

 

維基百科解釋

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三家均有闡述。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生理倫理政治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

中醫專著《黃帝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黃帝內經》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蔘天地」(《靈樞·刺節真邪》),"人與天地相參也"(《靈樞·歲露》、《靈樞·經水》),"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作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

一個非線性動力系統時間演化會不斷分形進入混沌狀態,每個分形和上個層次的分形有相當的「相似性」,有點所謂「全息」的味道。人體社會乃至宇宙都可視為非線性動力系統,系統演化不斷分形進入混沌狀態也是一定的,這麼講「天人合一」、「小宇宙中藏大宇宙」的說法和中醫「唯象」理論就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

道家來看,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謂「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

古希臘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神人合一」思想亦和中國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處,但本質上仍有一定差異。中國傳統的學說認為:要達至天人合一,必須經過一定的修煉才可以達成;在古希臘,「神人合一」是只有具特殊能力的「法師」(sorcerer)才可以做得到;而在基督教,他們認為世人都是上帝的兒女,人只要向在天上的父親禱告,天父就必會聆聽,無需修煉而可以「直上天庭」;伊斯蘭教的觀點與基督教近似。

辯證唯物主義的天人合一: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的,思維反映存在,所以思維也應當是不斷變化的,與時俱進的。

道家練丹過程裡的名詞是很耐人尋味的  只因它是無形的東東  但又不得不給個名稱來區別   然而這些代名詞若不是實修實練去驗證    是無法很得體的來說明    一般所見到的都是在文字的字義上或是週遭環境來解釋    都未能說到核心重點

天人合一這個名詞一般在靈修過程的人    也往往會把它認為是當與神明溝通一致時    乩童與靈乩在傳達訊息時    不必加以思索很直接的就說出口    就把它認為已達到天人合一    但其實不然    這只能說是意識的天人合一    也可換個名詞稱它為神人合一來的貼切些

 

修道的過程   成丹成胎之後練到三魂出竅真人頂上坐之後    再回到黃庭處﹝肚子﹞繼續溫養   直到一個程度之後    我們身體內的竅門會全打開    此時各竅門會現出神光   這個時候我們的頭部由原先腦部明堂受仙佛炁直達泥丸   會由一部份漸漸變成整個頭部都受仙佛炁

                                    
                 

          就如上圖所示    此圖採用自

光音玄女師姐圖檔

身體部份會現出光炁   這些情境我們自身都會有所感覺   當在修練時   全身都會感覺到好像有電磁波在流動  

 

                                  

 這張圖更能顯示整個情境    這是有修練到這個階段者方能體會

 

                                
        用透視圖來顯示其光景   此圖亦是採用自光音玄女的圖檔

 

這時它平常都是在黃庭處   你與它隨時隨處都相處在一起   有時我們的肉身引導它    有時是它引導我們的肉身   這種情況才叫做天人合一

以下是由網路上摘錄下來對天人合一的解釋    大家去參考各人的解說

 

萬佛王的解釋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

天有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

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

「天人合一」是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所謂「天」:

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

2);天是賦予人的吉凶禍福。

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

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的命運(天命之天)。

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的本性。

 

天人合一 


「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

1);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

2);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一致與相通。

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醫學典籍——《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學說。

《內經》:反覆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

《靈樞•刺節真邪》:「人與天地相參也」

「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

 

「天人合一」的天文學內涵

古人早就發現,地球特有的時間週期與地球在太陽系的特定位置相關,如晝夜(地球自轉的週期)、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年(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不過是天"氣"在一個回歸年中同時造成了不同季節中聲色味的不同。因此,五音、十二律可以說是關於"氣"的量化的另一種表達。

1);天地對應:

古代天文學是指以地球為參照物的天體運動學,即天體是地球的擴大,或地球是天體的縮小。古代天文學認為天球的南北極所形成的天軸與地球南北極所形成的地軸處在同一條直線上,即地球運行到公轉軌道上,地軸與黃道平面的傾斜方向不變,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這是天地感應的最本質的表現。

2);天地氣交

實質是天地人本源於一氣,天人合一最重要的體現也是合於"氣"。《素問•六微旨大論》提出"氣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人與萬物,生於天地氣交之中,人氣從之則生長壯老已,萬物從之則生長化收藏。

3);天地同律

天地同律也就是時空合一。律學本屬於聲學,由於古代天文學在制定曆法過程中需要數學運算,便借用律數來完成這一過程,而產生了律與歷的結合,又促進了對"氣"的規律性研究和人體的生命節律。

音律與天之氣相應

《史記•律書》,其中說道:「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

把不同音頻的樂音同一年中的不同時令,同該時令的氣候、物候聯繫起來。

十二律的名稱表示著"氣"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和不同作用。

《漢書•律歷志》:黃鐘:黃者,中之色,鍾者,種也。…陽氣施種於黃泉,孳萌萬物,為六氣元也。

《史記•律書》:南呂者,言陽氣之旅入藏也。

《漢書•律歷志》:蕤賓者,言陽始導陰氣使繼養物也;夾鍾者,言陰夾助太簇,宣四方之氣而出物種也。

以自然法則為基質,以人事法則為歸宿的系統理論。

1);天人同構

是《內經》「天人合一」觀,人的身體結構體現了天地的結構。例如

《靈樞•邪客》說:"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天有陰陽,人有夫妻。........

2);天人同類

談天人、古今尋求其中相通而互感的共同律則,是漢代的時代精神。

《漢書•董仲舒傳》曰:"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於古,考之於今。

《素問•氣交變大論》曰: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因天地之化。

3);天人同象

從"天人合一"觀念出發的傳統文化與中醫學都表現為重道、重神、重無、重和諧、重勢,

象,指的是經驗的形象化和系統化。"象"的特徵是動態的,不是單純地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變。像還是全息的,萬事萬物息息相關。

4);天人同數

像與數的關係正如《左傳》言:「物生而後有象,像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天人的飲食相應

是指人體的飲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調補陰陽,是指通過合理飲食的方法來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

cute mami的解釋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學說,包括天人相類、天人相通、天人感應、天道與人道統一等思想。天人合一說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都有著廣而深的影響,也毫無例外地滲透入了傳統武術的各個方面。

拳家依據天人相類的傳統思想,認為"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孫祿堂<<形意拳學>>)。

所謂"天",指含天地萬物的宇宙(或稱"自然界");又依天地萬物乃陰陽二氣化生而成,而以天為氣。天與人的關係就是大宇宙中有個小宇宙,充滿小宇宙中的陰陽二氣與周流於大宇宙的陰陽二氣相互通融,"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此即"天人相通"。大宇宙的氣化運動能引取小宇宙的氣化運動,此即"天人感應"。

以居於大宇宙之中的小宇宙(人身)為內,則小宇宙之外的天地萬物為外。僅以小宇宙來說,小宇宙與大宇宙(人體與外界)接觸的表形部份為外,表形之內不見形態的部份為內。由此,以天人相通和天人感應為基礎的天人合一,可細說為"身宇合一"、"物我合一"、"內外合一"。

基於這些推演,拳家製成了武術理論中一系列強調內外統一的基本法則。在武術技法原理中,以身形為外,以意氣勁為內,強調意、氣、勁、形四者有序配合內外合一。其中處理器械與人體配合的兵械技法原理,講究"身械合一"(即"物我合一")。

功法原理中的"應外誘潛、在動中獲得",貫串著"身宇合一"法則。武術教學原則中強調"內外兼修",武術訓練原則中強調"內外互導",武術的鍛煉價值追求"內壯外強",武術的審美價值追求"神(內)形(外)兼備"等等。

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方法,是從大宇宙的運動法則"天道"中,尋找小宇宙的運動法則"人道",以人道效法天道,使人道與天道和諧統一。拳家基於人道與天道統一的關鍵是人道效法天道,強調通過主觀(內)順應客觀(外),主觀能動性主動與客觀規律結合,求得天與人、外與內的和諧統一。

在武術鍛煉中,主觀順應客觀,即人體運動順應天象變化,才能借助客觀外界對人體的影響,提高鍛煉效果。因此,在傳統武術訓練中,一般都要求訓練場所"須擇山林茂盛之地,或奇觀莊嚴之處,或房屋潔淨之區"。

八卦掌大師程廷華認為,訓練中"得天氣之清者為之精,得地氣之靈者為之靈。二者皆得,方為神化之功"(見孫祿堂<<八卦拳學>>)。

在武術鍛煉中,主觀能動性主動與客觀規律結合,就是人體運動的主觀努力要符合技法原理的要求。按照技法準繩進行運動,作出努力,動作才能順遂、準確,技能也才能不斷提高。

總之,拳家天人合一說既強調人身自己的整體性,又強調人與環境、器械、技法規律的整體性,還強調主觀世界順應客觀世界,融入客觀世界,使人的行為符合天道,返樸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