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數合解

2010102409:19

《理數合解》:大學解(一)/北海老人

分類:高中國文
2010/03/01 16:4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06b9b0100f6cy.html
http://www.daode.org/rdbook/lshj/101.htm
http://daostudy.com/Jin/lesu/large.html
大學之道

  大學者學大也。何謂大,惟天為大。(大學=天學)天可學乎?曰可。

=======================================

(鍾雲鶯:王覺一認為「大學」的實質 內容即是「學天」,「天」是「大人之學」的對象。以「天」釋「大」是王覺一的創見,而這樣的創見,乃賦予「天」超越的形上義,以及主宰者的神格義,是宇宙的本體,是創造流行的存有,因為在生民百姓的心中,「天」的神聖性與具有神格化的特性,是宇宙萬物的造物主,故而「天」為「大」。王覺一認為先聖先賢學「天」的方法,都是透過觀察天道的運行、造化萬物、周流運轉、以及與天之間無形的感應而來,進而效法天道,將天道精神下貫個人性命之修,再將之發揚於人世之社會秩序。)

QUENCY:此一觀察天道,進而效法天道於人世之社會秩序。是《老子》的真義。王覺一似以《老子》解〈大學〉。

=======================================

  一畫開天,伏羲之學天也。「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黃帝之學天也。「惟天為大,惟堯則(齊等)之」,帝堯之學天也。「惟天之命,於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純,文王之學天也。「余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孔子之學天也。「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子思之學天也。「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此孟子之學天也。

=======================================

(「一畫開天」相傳伏羲畫八卦,始於乾卦三之第一畫,乾為天。伏羲創畫八卦畢竟是易經八卦可追溯的源頭。我們從伏羲創世神話中可以找到原始哲學的神話原型,並且能夠具體地看到從伏羲創世神話到易卦的演進軌跡。)

(《黃帝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闡述了為人處事原則,即人們的行為應該效法天道。(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9/8/12/79459.html))

(《論語‧泰伯》:「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朱熹《四書集註》:「唯,猶獨也。則,猶準也。言物之高大,莫有過於天者,而獨堯之德能與之準。 」《說文》:「則,等畫物也。」是「則」有「等」之義。觀上下文之意,以作「齊等」較為貼切。(http://blog.yam.com/tztzai/article/27249455))

(《詩經.周頌》:【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穆(ㄨ ㄇㄨˋ),讚嘆詞。(http://dict.revised.moe.edu.tw/)天賜下的使命,是無止境。)

(《論語.陽貨》:「子曰:「予欲無言。」」朱熹《四書集註》:「學者多以言語觀聖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實,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發此以警之。」)

(《論語.陽貨》:「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朱熹《四書集註》:「四時行,百物生,莫非天理發見流行之實,不待言而可見。聖人一動一靜,莫非妙道精義之發,亦天而已,豈待言而顯哉? 」)

(《詩經‧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載,行事、作為。,毛詩註解說:「天之道難知也,耳不聞聲音,鼻不聞香臭。」「天道的作為,沒有聲音,沒有味道。」子思‧《中庸》引用此文)

(《孟子‧盡心》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語譯:孟子說:「能夠盡自己靈明本心的人,就可知道自己受之於天的本性;能夠知道自己的本性,就可知道天道了。保存自己靈明的本心,順養自己天賦的本性,這就是事奉上天的方法了。」QUENCY摘錄:心=性=天。)

=============================

  天者,性之所自出。性者,人人所固有。性既為人人所固有,則天即為人人所當學。學之則大化聖神可從而至,不學則狂妄鬼禽亦可從而至也。

  然理天、氣天、象天之分,故理性、氣性、質性之別,而亦有道心、人心、血肉之心之不同,此愚人、賢人、聖人之學問見地造諧之所由分也。理天者,乃理性、道心之所自出。

  理者,無極之真也。未有天地,先有此理,天地窮盡,此理復生天地。未有此身,先有此理,此身既逝,而此性仍在。

==============================

(鍾雲鶯:「理天」、「氣天」、「象天」一詞源於王覺一所創。「理天」即「宇宙之神聖空間。」其根本乃建立在「理」的神聖性,並以庶民百姓所企慕對象-「天」為象徵,做為神聖空間的代名詞。又稱「無極理天」,有時直接稱之以「理」。「氣天」是宇宙之天,因陰陽二氣為存在的動能,無所不在,為「理天」所派生,又稱太極氣天或宗動天。「象天」是因「氣天」陰陽的推移、運轉而產生之物質體的空間,是一切有形的存在。「象天」是由月、木、金、日、火、土、恆等七大星宿所組成的天界空間。此一天體形成一個可觀察的宇宙空間,以及動植萬類的生命存在,這樣一個可觀察、可體觀感受、可以用數目推測的空間結構,是一個物質體的天界。)

(QUENCY:「理天」=無極;「氣天」=太極;「象天」=宇宙物質實體。象中有數。)

(宋代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字茂叔,人稱濂溪先生。《太極圖說》:全文如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動陰靜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濂溪此篇之無極,即隱含有宇宙最先本體之義,故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無極有一真,即是本體。由此演化出天地、萬物與人類,這一種宇宙論,是先秦傳統;是道家陳說,但是經過周敦頤重新提出,卻參進了佛學的影響。更加擴大了中國傳統的宇宙思想。(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ks_rs/sung/know/li.htm))

==============================

  理本無象,天現河圖以象之。有象之河圖為地盤,如人之身也;無象之河圖為理天,如人之性也。

  易之坤卦曰,黃中通理,蓋此理貫乎大地之中,超乎大地之外。河圖之數,二七在南屬火,火主暖,故南方多暖,此文明辭讓,之端也。一六在北屬水,水主寒,故北方多寒,此沈潛是非,之端也。三八在東屬木,為元,為春,屬木則木能生火,故大明出於扶桑(東方),為元則四德稱首,為春乃生機所出,此慈愛惻隱,之端也。四九在西屬金,為利,為秋;屬金則金能生水,故河源發於昆侖;為利則剛而能斷;為秋則共樂西成,此果敢羞惡,之端也。五十居中屬土,統四端,兼萬善,為性心之本體,實之大用。此理之所以無所不理,各得其理。

==============================

(《周易‧坤》: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釋義】理:玉石的紋路,引申為物的紋理或事的條理。以黃色居中而兼有四方之色。指通曉事物的道理。)

(沉潛:深沉不露。是非:事理的對與錯。)

(禮記(禮器)》曰:『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鄭注曰:『大明,日也。』)(「扶桑」出自於中國上古的神話中,十個太陽(金烏)所棲息的地方;「扶桑神木」就位在遙遠東方的湯谷。《山海經‧海外東經》︰「……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卷三‧天文訓》:「日出於暘谷,浴于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登於扶桑,爰始將行,是謂朏明。」由此看來,扶桑、金烏、湯谷等等,都是屬於神話當中與「東方」相關的題材;扶桑是一棵「通天神木」、位於東方的「炎熱之谷」。這就與「蓬萊仙山」一樣,與其說它是個地理名詞,倒不如說是神話裡頭的象徵。http://www.tglin.idv.tw/essay/essay_books05.htm)

(QUENCY摘錄:南禮、北智、東仁、西義、中信)

(先天八卦者,中國之地盤也,與河圖同。)

(在易經上,1到5的數為始生之數,叫做「生數」,代表陰;6到10的數是由生數累積而成,叫做「成數」,代表陽。所以河圖代表陰主內,陽主外。一奇一偶又表一陽一陰,表示陰陽合德。東方甲乙八三木、南方丙丁七二火、西方庚辛九四金、北方壬癸六一水、中央戊己十五土。http://www.twce.org.tw/members/01361/Fate/02%E7%AF%89%E5%9F%BA%E7%AF%87/%E7%AF%89%E5%9F%BA%E7%AF%87-2.2%E5%A4%A9%E5%B9%B2.htm)

==============================

  其體至虛,故萬殊在於一本,其用至神,故一本能應萬殊()。至虛則一無所有,而無所不有;至神則淡然無為,而無所不為。

  周子曰(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之真,二(陰陽)五(五行)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性之所自來,人之所由生也。二五之精生有形之身,無極之真妙合其間,作無形之性。三五相合,有無渾一,天寓乎人,人寓乎天。人中之所寓者,雖天之一點,而至理無分,至神能通,實天理之全體也。天理者萬物統體之性,人性者物物各具之天也。此性寓於一身之中謂之「隱」,超乎有形之外謂之「費」。費則放之彌綸六合,隱則卷之退藏於密。彌六合則其大無外,藏於密則其小無內,此大學之道已得於未生之先矣。迨此身之既生也,[囗@力](吽,hum)地一聲,太極之氣從而入之,氣顯理微,微不勝顯,則拘於氣稟,知識漸開,甘食悅色,交物而引,則蔽於物欲矣。理蔽於氣,氣蔽於物,物交於物,自理而氣,自氣而物。愚人只知有物,而不明乎氣,賢人明於氣,而不達於理,如不從事於學,則囿於小而昧其大矣。當斯時也,欲自小而入大,非學不可學之之道奈何。

==============================

(三五合而陽氣純,一氣渾然,中立不倚,如十五之月,光輝圓滿,正行天地之中。)(東方之三與南方之二相遇成五,西方之四與北方之一相遇也成五,加上中央的數五,這就是所謂「三五」,「三五」相合,象徵丹成,內丹家把這個過程比喻為十月懷胎而結嬰兒。)

(《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費:廣大。隱:精微。君子的道廣大而又精微。)

(《玉篇》明載戶臥切,即「阿字去聲呼」也。此箇﹝囗@力﹞字一切世人,口中未嘗不說。喻如失物人忽然尋見,不覺發此一聲是﹝囗@力﹞字也。宗門多言此字者,蓋尋師訪道之人,參究三二十年,忽然心花發現,會得此事。不覺﹝囗@力﹞地一聲。如失物得見,慶快平生,是其字義也。[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論卷第十(二十五章)] )(QUENCY:此字應為梵字「吽」字,是一切氣的源頭。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22Method/M301SixWord.htm)

=======================================================

在明明德

  明德有三義,德之體本明,惟其明也,故稱德,此一義。明德雖人人本有,然拘於氣稟,蔽於物欲,大都有而不知其有,非學無以知其明德之所在,此明白其明德也。然知而不行,不足以充明德之體,擴明德之量,必須於行而後擴充之,廣大之,由大而化而聖而神也,知行之道,謂何?

在新民

  蓋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即天命之所謂性也。知其明德,充其明德者,率性之謂道也。在新民者,修道之謂也。蓋有教無道,則天人路迷而難成;有道無教,則師生道絕而無繼。道全於己,可以繼天立極。以道教人,乃為代天宣化。繼天立極者,明體也;代天宣化者,達用也。明體者,自明其明德也;達用者,教人明其明德也。教人明其明德者,新民也。經文親字讀新者,非親不新。師生之道,無間遠近,無分親疏,胥一世而教育之。薰陶漸染,漸民以仁,摩民以義,迨至淪肌洽髓而後,胥四海而咸登仁壽,連親疏而同成父子。

==============================

(率性:循其本性;盡情任性。《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

  孔門師弟,有唐虞君臣之尊,成周父子之親,年近三千,世近一百,至今猶未改也。夫四配、十哲、七十二賢、三千徒眾,大都陋巷草野之人也,及至明德通藝而後,盡成孔門高弟,而列國侯王多與之分庭而抗禮,無復陋巷草野之習,盡成衣冠道德之士。舊習漸消,新德日裕,此非新民而何?現今聖廟布滿海內,聖教溢於海外,而七十二賢共夫子同廟享祀,而其後代子孫同派起名,不但新於一世,而能新於萬世;不但親於一代,而可親於萬代也。由此觀之,新民必須親民,民愈新則民愈親,新至舊染去盡,親至百世不改,此方謂之新民,方謂之親民也。親與新,一而二,二而一也。親新之道奈何?

在止於至善

  至善即至理也,至理即不睹不聞之神,無聲無臭之天,無思無為之性。斯理也,在天謂之天理,在地謂之地理,在人謂之性理,在物謂之物理,在事謂之事理,文有文理,道有道理,故窮理然後盡性,窮神方能知化。理者,至善之體,神者,至善之用。理天者,萬物統體之至善,理性者,物物各具之至善。故天失理,則星斗亂度;地失理,則山崩川溢;人無理,則倫常乖舛;文無理,則行之不遠;道無理,則修之難成。天地之間,萬事萬物,得理則善,失理則惡。

  無極理天,五常具備。無極理性,五德兼該。天道福善而禍淫,人道賞善而罰惡。積善餘慶,積惡餘殃。然而善有大小,善有真偽。堯舜揖讓,故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湯武征誅,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盡善盡美者,至善也。盡美未盡善,善則善矣,而非善之至也。五伯之假仁義,彼善於此則有之矣,謂之善則未必也。理欲互乘,有得有失,理氣混淆,非善之至也。始勤終怠,旋得旋失,或作或輟,非止於至善也。

==============================

(成玄英疏:「五伯者,昆吾為夏伯,大彭、豕韋為殷伯,齊桓、晉文為周伯,合為五伯。」)

==============================

  孟子曰,性無有不善,此論理不論氣也。告子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此論氣不論理也。荀子曰,性惡,此理氣皆不論,而只論乎欲也。論欲者,則性有惡而無善;論氣,則性有善有不善,而非至善;論理者,然後知性無有不善,而謂之至善也。荀子言性惡,知有象而不知有氣也;告子言性有善有不善,知有氣而不知有理也。知象者,離道太遠;知氣者,漸近於道;論理者,則至於道矣。至於道,則理為至理,善為至善,誠為至誠,神為至神,聖為至聖,人為至人,性為至性。至善為何?即明德之所在也。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即天命之謂性也。學人皆知人人有性,而不知性出於天。即知性出於天,而不知天有理天、氣天、象天之分;命性有天賦之命、本然之性、氣數之命、氣質之性之別;心有道心、人心、血肉之心之異;神有元神、識神、魂魄之不同。氣質、肉心、魂魄出於象氣性、人心、識神、氣數之命出於氣本然之性、道心、元神、天賦之命出於理。象則暗而不明,氣則有明有暗,理則本體常明。

  本體常明者,至善之地也。此地論象則五行具備,論氣則五氣朝元,論理則五德兼該。有無混一,顯微無間,兩在不測,徹內徹外,非內非外。放之則彌六合,大而無外,此明德至善之費也;卷之則退藏於密,小而無內,此明德至善之隱也。

  愚人執象,以五行之質為道,此團砂為飯,苦死無成之道也。賢者以五行之氣為道,此仰箭射空,力盡終墮之道也。聖人以五常之理為道,方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五常之性明德也,至善也。明明德者,止於至善也;止於至善者,明明德也。蓋明德雖人人之所固有,然自有生而後,拘於氣稟,蔽於物欲,迷真逐妄,背覺合塵,若非生知之聖,大都有而不知其有。此上古聖神,乘時應運,聰明天誕,禮無不具,用無不周,萬化在手,宇宙生心,始於明德,則繼天立極,終於親民,乃代天宣化。至善止於一人,則德無不明;至善止於人人,則民無不新。

  道在堯舜,帝王傳之;道在文武,諸侯傳之;道在孔孟,大夫傳之;道在周程,士人傳之;當今之世,道在庶人,此不卜可知者也。三代以上,道在君相,自上傳下,傳之庶人為終局;三代而下,道在師儒,自下傳上,傳至帝王為終局;此亦理勢之必然也。

  大學之道者,聖經之總冐也,是為無極而太極。明明德者,天一也。一者,奇也。奇圓圍三,三用其全,新民者地二也(二者耦也,耦方圍四),四用其半。三三見九,天之數也;二三如六,地之數也。至善之理,乃無極之至真,合天九地六,而一之者也。

================================

(易本義》朱熹注 :揲蓍之法,則通計三變之餘,去其初掛之一。凡四為奇,凡八為偶,奇圓圍三,偶方圍四。三用其全,四用其半。
[註]:揲蓍(ㄕㄜˊ ㄕ):古人用蓍草卜卦。
[註]:奇圓圍三:圓者徑一而圍三。圍三,圓積為3.14x半徑^2=3.14 QUENCY:取全數為3應為方便算法。相關討論可參見律呂新書》、 《熙朝新語
[註]:QUENCY:「四用其半」,這個「半」字,基本上是分一半的意思。但實際上,即使只取一策也算是分半。第一用,50取1 ;第二用,49分左右;第三用,左半取一;第四用,左半取一後,揲四、右半,揲四。
[語譯]:揲蓍的方法,總計三「變」的餘數,在初掛的一策要先拿開。在三「變」中,合計「一掛二扐」的策數。可以四數的為奇;可以八數的為偶。奇為圓,半徑為1時, 面積可取3;偶為正方形〔田〕,邊長為1+1,面積為4。在全數下,經三「變」可得一爻,三個三「變」可得三爻為「內卦」,再次可再得三爻為「外卦」,可得一全卦。每個「變」都要經四次取數。)
QUENCY:想要了解「揲蓍」可參看我的網頁「大衍之數]
================================

  蓋因天失理,則天發殺機,而移星易宿;地失理,則地發殺機,而龍蛇起陸。故我不止於至善,則德不能明,教人不止於至善,則民何由新?此道之所以生一,而一之所以含三也。明德者,體也;新民者,用也。至善之理,乃明體達用之主宰也。

  蓋止於象則有壞,止於氣則有盡,惟止於理則不壞無盡,神智圓通,虛靈活潑,舒之滿六合,卷之不盈握,雖寂然而不動,乃有感以悉通,大化聖神可從而至,賢關聖域可從而登。止於一時,則一時之德明,而為一時之聖賢;止於一日,則一日之德明,而為一日之聖賢;止於終身,則終身之德明,而為萬世之聖賢。止之則狂可作聖,不止則聖可作狂。止之一字,不綦()重(重要)歟,是故《易》曰:「艮者止也。」「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此仁者之所以樂山也。

================================

(儒家思想講「克念則聖,枉念則狂」。)

(艮象為山,有靜止之意,故謂艮者,止也。施於人事多側重於抑止邪欲之意。)

(大象傳曰:艮卦上下皆艮,有兩山重疊之象,故稱兼山。)

===================================

  止之之法奈何?學者必訪求真師,指點詳明,超氣離象,洞達神明,得其明德至善之所在,知空中之不空,識無中之妙有,然後寡欲養心,遵顏子之四勿,依曾子之三省,體論語之思無邪,自有思入無思,自有為還於無為,此止之之法也。再加以有事戒淫念,無事戒雜念,則行住坐臥,神明現前,廊廟山林,靜喧語默,隨在得所止矣。得止者,復禮也。禮復則明善復初,明善復初則天下歸心。心止於至善則德成,事止於至善則業就。

================================
(《論語‧顏淵》顏子之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行。)
(《論語‧學而》曾子之三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思無邪,原是《詩經‧魯頌‧駉》中一句詩:「思無邪,思馬斯徂。」「思」在此篇本是無意的語音詞。《論語‧為政》載: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借用為「思想」解。楊峻伯《譯注》說,是孔子獨創性的將其做作「思想」解。清人俞樾《曲園雜撰‧說項》中也這樣說。程伊川說:「思無邪者,誠也。」是說要「修辭立其誠」,要求表現真性情,實現「文以載道」,在客觀效果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要在顏子的「四勿」上,再加一個「非禮勿思」,實質也就是「仁」,就是孔子說的「克己復禮為仁」。 http://baike.baidu.com/view/4183.htm)
========================================================
知止而後有定

  夫天下貿貿(錯雜),歧路亡羊,莫知所之者,蓋因務凡者常沉欲海,務修者助長揠苗,或白首無成,望洋而返,或鐵壁銅牆,無門而入者,皆不知所止,止非其所之所致也。不知所止,孤造獨詣,無害於世。止非其所者,以訛傳訛,流毒無窮也。有志為學者,必先求其真知,真知而後真行。真知者,知至善知所在也真行者,止於至善而不遷也。止而不遷,內而一心,外而百骸,皆獲大定矣。知者,入手也;止者,功夫也;定者,效驗也;而後有者,乃由淺入深,造詣次第之義。心知止則心定,事知止則業定。

(歧路亡羊,比喻事理本同末異,繁雜多變,易使求道者誤入迷途,以致一事無成。)

定而後能靜

  靜者,一心之躁妄盡釋,舉世之萬感不搖。至理真性,寂然不動。心靜神逸,止水澄潭。石蘊玉以山輝,淵含珠而川媚,充實積中,英華發外。此周茂叔霽月光風,顏夫子簟瓢陋巷時也。定者身不動,靜者心不動。心靜則氣調神和,世靜則民安物阜。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

靜而後能安

  安者, 義精仁熟,從容中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內外如一,動靜不二,此孔子從心所欲不踰矩,孟子取之左右逢其原。禮曰:「安定辭。」書曰:「文思安安。」時也。大海汪洋,澄之不清,攪之不濁。心若朗鑑,知如神明。由止而定,由定而靜,由靜而安,功夫至此,則物欲全消,氣稟悉化,內外貞白,天真獨露。聲律身度,鑑空衡平,寂然不動之大體立矣,感而遂通之大用全矣。心長安則一身舒泰,世長安則萬事俱理。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註釋]儼若思:神情要端莊穩重,若有所思。安定辭:說話要態度安詳,言辭肯定。http://www.bookssearching.com/product/100001/813228/)

(《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話說在那非常湮遠的古代,【有】一位稱為放勳,名字又叫作堯的皇帝。他施行充滿能力智慧的妥善策略,又因堅忍尊貴無匹,遂能燦發光芒,遠播四方八面,天地上下無所不及。http://peterchiu.org/article04.pdf)

安而後能慮

  止、定、靜、安者,乃由動入靜,反情合性,攝萬殊而還一本,以立大學之體。慮者,乃經綸應酬,導窾(ㄎㄨㄢˇ)批郤(ㄒ|ˋ),若庖丁之解牛。辯是與非,如伯樂之相馬。既萬理之具足,即無適而不當。鑑空則美惡自照,衡平則毫釐難欺。慮者,乃感而遂通,以達大學之大用。體全用備,藏器待時,窮則獨善,達則兼善。潛現躍飛,大行不加, 窮居不損,無入而不自得矣。無事則萬欲俱寂,有事則無慮不當。

(導窾批:批,劈砍。導,沿著﹑順著。郤、窾,空隙,指骨節間的空穴。批郤導窾比喻凡事得其要領,就可以迎刃而解。莊子‧養生主:「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慮而後能得

  以前功夫,既明體達用,體無不具,即用無不周。如此則大人之學既成,大人之道已得。知止者大學之入手,能得者大學之成就。定、靜、安、慮,由下手至於成就,效驗造詣之次第,功夫、條目,至此一結。安而不慮,則端末不現而無用;慮而不安,則躁妄無準而多失。由安而慮則體立用行,大學之道得矣!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萬事;有萬事,然後有本末、始終、先後之序。大人之學,窮源竟委,原始要終,本末不紊,先後有序,方能代天理物,經營萬事。乾,陽物也。坤,陰物也。人為萬物之靈,飛、潛、動、植,莫非物也。天有四時八節、雨暘(日出乾物)災祥、陰陽消息,莫非事也。人有三綱五常、服食起居、公私慶吊,莫非事也。天有天事,地有地事,人有人事。天地萬物雖各有其事,合而言之,皆大人分內之事,當知當行之事也。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此天地人物總統之本始,最先之事也。元會運世之升降,年月日時之循環,雖大小不同,久暫各異,莫不各有本末、終始、先後之序。

(北宋五大儒之一邵康節,在其《觀物內篇》和《觀物外篇》合集而成的《皇極經世》,他把人類世界的歷史壽命,根據易理象數和古天文星象學的法則,歸納爲一個簡單易記的公式。這個公式叫做「元、會、運、世」。

  一元包含十二會(會是指每月的月初和月尾,即晦朔之間,便是日月相會的時間);

  一會包含三十運(運是指每月之中,地球本身運轉三十次);

  一運包含十二世(世是指一天中的十二時辰);

  一世包含三十年(每一時辰,有三十分)。

即:一世=30年 爲一世

  十二世=30x12=360年 爲一運

  三十運=30x12×30=10800年 爲一會

  十二會=30×12×30x12=126900年 爲一元

簡化公式爲: 30(年/世)x12(世/運)x30(運/會)x12(會/元)=126900/元

  一元便是代表這個世界的文明形成到毀滅終結的基數,由開闢以後到終結的中間過程之演變要經過十二會。用現代地球物理的概念,就是一個冰河時期。 一會是10800年,約一萬年。天由「子」會開闢,即十二辟卦的「復」卦開始,約有一萬多年。然後形成了地球,是用「丑」會,十二辟卦的地澤「臨」卦,如一年中的十二月天氣變冷,這和現代的地球物理學說一樣,在那時代,地球因冷卻而慢慢凍結起來,表面凸出的是高山,凹下的成爲海洋。到了有人類存在天地間,已是進入了十二辟卦的「泰」卦,三陽開泰,爲「寅」會。由堯甲辰年登位那一年作標準而開始計算。我們現在是處在「午」會。 歷史上的「燒餅歌」,「推背圖」均源自於邵雍的《皇極經世》。爲便於記憶,年配上「天干」、「地支」,於是「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的觀念爲中國風水學說奠定了理氣(三元)理論基礎。 http://www.epochtimes.com/b5/8/2/21/n2018577.htm)

  大人之學,悉運會升降之由,因事之消長興衰,而行其經權常變之道,施其因革損益之法。可者因之,否者革之,不及益之,太過損之。本則先之以原始,末則後之以要終。天地不足,大人補之;陰陽失和,大人調之。日月盈虧,寒暑代謝,治曆明時,使民不惑於稼穡之期,灑掃應對,此本始所先也,則立小學以教之。窮理盡性,從政服官,末終所後也,則立大學以教之。人之賢愚不等也,則立政以一之。寬則失之放也,則制禮以節之。嚴則失之拘也,則作樂以和之。勤勞,則賞以勸之。頑梗,則罰以威之。賢有大小也, 則立君以主之。三公論道,六卿分職,百官從事,萬民役使以等之。恩有厚薄也,則立七廟五服,三族六親以殺之。

  故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智、仁、聖、 義、中、和之六德,孝、友、姻、睦、任、恤之六行,禮、樂、射、御、書、數之六藝,此雖曰三物,而該萬事:德先、行中、藝後,此本末始終先後之序也。再如水、火、木、金、土,貌、言、視、聽、思,宮、商、角、徵、羽,吉、凶、軍、賓、嘉,莫非事也,而物在其中。有是物,則有是事。有是事,則有本末、始終、先後之序。大而天地之終始,次而帝王之興廢,再次而身家之存亡,再次而一事之起落。暫而瞬息之間,微而動靜之際。

  大人之學,明顯洞微,彰往察來,萬理悉備,無應不當。不為事先,不失機後。因時制宜,動靜輒隨。知至至之,知終終之,則違道不遠矣!此一節乃三綱領之後尾,八條目之起頭,蜂腰束氣過脈語也。

(《周禮‧地官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http://zh.wikisource.org/zh/%E5%91%A8%E7%A6%AE/%E5%9C%B0%E5%AE%98%E5%8F%B8%E5%BE%92)

參考書目:

鍾雲鶯,2008,淸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臺大出版中心。

《理數合解》:理數合解序、學庸序 /北海老人
《理數合解》:大學解(二)/北海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