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北埔鄉一級古蹟百年建築

2012112008:22

 

             古時候的人就懂得規劃  群聚部落井然有序  很漂亮吧

金廣福公館是當時有許多功能  當農會  訴訟衙門  類似鄉公所的辦公廳~~~~等等

金廣福的由來

道光15年(西元1835年),籍人士姜秀鑾籍人士林德修周邦正清朝官方支持之下共同設立閩粵合股之武裝拓墾組織(俗稱金廣福大隘或金廣福墾號),金廣福公館現址即為當時之拓墾組織營運總部及隘防指揮中心。金廣福之拓墾範圍包括今日之北埔鄉寶山鄉峨眉鄉等地,至清代後期已擴展至苗栗南庄三灣鄉一帶。

金廣福之字義,其中「金」為臺商俗例以金字蒙頭取其吉祥之意,「廣」代表廣東,「福」代表福建,這在台灣早期閩、粵兩籍人士互鬥嚴重情況下,堪稱少見,為台灣閩粵族群之合作立下典範。不過金廣福的武裝拓墾,也與世居當地的台灣原住民賽夏族為主)正面衝突。《樹杞林志》就提過「 山內面橫截,建設銃櫃,與番血戰數十陣,隘丁戰歿無數,股內傾囊」的戰爭實況。

金廣福公館的建築形式為兩進一院之四合院格局,其兩側還各有一條外護龍。右外護龍於1935年大地震後改建為日式建築,而左外護龍目前仍維持清代原有格局。鄰近的天水堂是姜秀鑾的故居,現由姜家家族自行修繕維護,目前仍有姜秀鑾後裔居住其中。

為保護珍貴的文化資產,現懸掛於金廣福公館大廳前之金廣福匾額為複製品,原件由北埔姜家後代另行收藏。

「金廣福大隘」自道光15年(1835)創立至光緒12年(1886)劉銘傳實施裁隘政策為止,共傳四任粵籍墾戶首、三任閩籍墾戶首,經歷52年。(因山區拓墾工作艱險困難,閩籍人士參與意願降低而逐漸退出,致使金廣福拓墾事業的主導權由姜家全面掌控。)




↑屋脊彎形屬木  仿五形而建

           這是有官階的建築 ﹝天水堂﹞ 一般人屋角是不能亂翹的  

 

天水堂,北埔人慣稱為姜屋,是開拓新竹大隘地區的開山祖姜秀鑾所建的宅第,亦是抗日烈士姜紹祖的故居,位於新竹縣北埔鄉中正路1號,也就是在金廣福公館的左前方,因姜氏的郡望堂號為天水郡(今甘肅省天水市),故名天水堂。

天水堂確實之創建年代無詳細紀錄,應為道光15年(西元1835年)姜秀鑾入墾北埔後所建立。天水堂以秀鑾山為樂山,形勢穩定優美,為一堂六橫之三合院格局。

天水堂之門樓( 或稱門屋 )為燕尾造型,且台階有特大檯面,號稱全台最優美的門樓之一。天水堂一百多年來皆由姜氏家族自力修繕及維護,從未接受政府的補助,能完整保存其原有風貌實屬不易,內部仍有姜家後代居住,屬私人宅院,並未開放參觀。


 

 

 

                             這個屋脊彎形是屬火的建築


 


 水井的設置有它獨到的特色  水井邊有個三角堆當整修時被弄掉了  它是作為人站立的踏板  人左腳佔三角堆  右腳站直立水槽前的平面處  從井中打水上來倒入水槽之後  水就會順著溝渠流到屋內的水缸  很方便


 這是邊門  打雜之人從此門出入


圍牆的設置材料

                             這個屋後水井就有保留三角堆